最新专著
《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

刘晓欣,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源自马克思虚拟资本的中国原创性经济学命题。刘晓欣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虚拟经济研究的学者之一。出版了《虚拟经济与价值化积累:经济虚拟化的历史与逻辑》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数十篇虚拟经济学论文;多次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数量关系的视角(13&ZD018)》和《深度开放下外部金融冲击应急系统研究(20ZDA101)》的首席专家,主持虚拟经济问题研究;长期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在多项高质量咨询报告中最早预警中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现象,并提出我国应坚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纠正“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内容简介:

如果把金融危机比喻成火山爆发,不良资产就是火山下的岩浆,它会不断将经济中的负面因素聚集、积累起来,形成巨大的能量,一旦喷发就会无情地“涂炭”一切与之相关的“生灵”。火山爆发与金融危机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自然产生的,另一个是人为造成的。后者的危害有时甚至要远大于前者,而且会波及整个经济,殃及众多无辜者。因此,无论是从金融制度层面,还是从行为监管角度,采取措施避免金融危机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不良资产为金融危机的釜底之薪,如果我们能建立一种机制,使不良资产维持在一个不会引爆金融危机的水平,就意味着建立了一个没有金融危机的市场经济,一个既不发生金融危机,又能保障高效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一书正是始终贯穿这一核心底色和命题,从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意义与中国经济特色关联的高度,探讨构建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的长效机制,防范并化解风险,避免中国金融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极致状态,其引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债务膨胀过程中不良资产持续积累和短期内大幅度飙升;二是债务违约,资产价格暴跌等对流动性需求的突然暴涨而产生的流动性短缺。债务过度膨胀过程中不良资产的积累是系统性风险生成的基础,特别是潜在的不良资产,它们往往在某些条件下,如负面信息引起的群体行为,外部金融冲击等,迅速造成不良资产爆发性膨胀。当包括潜在不良资产的债务不断膨胀的时候,意味着系统性风险的基础在加厚,系统性风险全面爆发的概率在提高。所以,抑制债务过度膨胀和控制好不良资产率才是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根本。西方学者通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绝大多数金融指标恶化引起的成批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以不良资产率为核心的加速指标恶化是因,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是果。

中国早期不良资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密切相关,改革初期,“利改税”和“拨改贷”,以及乡镇企业在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贷款的支持下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大规模崛起,导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不断积累,到1999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高达35%-42%。银行的主要资产是存款,35%以上的不良资产率意味着资不抵债。但在中国却没有引起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也没有被金融危机打断,经济依然持续增长。当时的中国高不良资产率与高增长并存事实有两个重要启示:第一,当时的中国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需要深化金融系统改革;第二,中国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对不良资产的承受能力强,其背后蕴藏着建立没有金融危机的金融系统的可能性,即中国金融具有自己的特色。

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波严重的不良资产怎样处理,关系到中国要建立何种金融系统的根本问题。国家出资400亿元人民币组建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向各自负责的国有银行发行与该银行不良资产等额的债券,然后用这些银行购买债券的资金将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全部买断,于是各银行的不良资产被新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所替代,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被基本清零,从而将不良资产与银行系统隔开,整个金融系统轻装上阵,继续通过配置资金的功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而那些不良资产由当时还是非营利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理。虽然,这些不良资产回收率不到20%,但只要不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得以持续增长,不良资产终究可以在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被消化。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的终极力量和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第一次全面化解了市场经济建立之初极其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一次将资金配置功能与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功能分开,并分别由银行和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执行。虽然最初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实际上却经历了一段将不良资产从资金配置系统中分离出来单独处置的特殊时期。当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改制为营利性金融机构的时候,便开始大规模参与银行系统的资金配置,参与资源配置。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它们强调风险意识,强调风险管控和企业财务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这一事实不该用“不规范”一笔带过,其背后蕴藏着重要“市场经济新规则”给理论经济和传统宏观政策带来了冲击。西方资产管理公司和秃鹫基金等在危机特殊时期也与政府合作化解系统性风险,但它们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不良资产的终极清理者。纵观经济金融史,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的“清道夫”,是最终消除不良资产和不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动机制,通过定期清洁经济体,重启经济的生态系统。中国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也就失去了不良资产的自动清道夫,中国是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最终不良资产清理机制,是需要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

市场经济中,新企业诞生和老旧企业倒闭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同人类细胞的新陈代谢。问题在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是随时发生的,而企业的新陈代谢往往是呈周期性的。不良资产作为系统性风险的最基本因素,如果在空间上聚集,在时间上积累,就必然为金融危机爆发奠定基础。如果不良资产随时被消除,就可以确保系统性风险不会酿成金融危机。不良资产“随生随治”机制,会使无论是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还是债务过度膨胀引起的金融危机,均能够被化解。

当代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不安,受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都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急需找出导致经济发展迟缓的“病根”,找到改善经济的“良方”。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金融国际化发展将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防控金融危机、完善全球金融体系的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是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对不良资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演化、处置和化解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探讨,尝试建立既有高效的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又无金融危机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制度。我们希望更多的同道与我们一起发掘中国经济实践中那些潜在的规律和因果逻辑,它们将有利于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部分,并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和宝贵经验。

本书是基于虚拟经济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化解和处置的探索。不良资产与金融危机的历史逻辑表明:不良资产犹如金融危机釜底之薪。如果我们设立一个长效机制,将不良资产维持在不会引爆金融危机的水平上,意味着构建一个既不发生金融危机,又能保障高效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一个没有金融危机的市场经济,是否只能成为各国公同的奢望?本书正是始终贯穿这一核心底色和命题,从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理论价值与中国经济特色的紧密关联高度,构建中国特色不良资产处置的长效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避免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目前世界经济陷入“虚拟经济膨胀 + 实体经济停滞”的动荡变革期,为下一轮金融危机爆发埋下隐患,如何化解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增长,不良资产处置的“中国方案”将成为经济虚拟化时代各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