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反响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研究

【理论探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研究

作者:刘晓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恒(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已致当今全球经济频发金融危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测度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前向与后向关联度,解析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对GDP构成的影响,实证分析总体表明,2001—2016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规模仍在扩张,须对国际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关键词:马克思;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自我循环;投入产出

主要结论:

需要以系统观点,正确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大循环中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资料的社会再生产经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对立环节的统一性,要求保持循环畅通所必要的连续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经济暴力造成了统一性的分裂,资本无偿占有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贫富分化,形成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长期对立,阻碍资本积累的顺利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是生产为利润最大化而盲目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信用货币及信用资本通过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及支付手段职能,将交换独立化,反过来颠倒地支配生产及总产品再生产,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信用制度下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实际的社会需要,迫使社会再生产周期性地以经济危机的暴力方式,暂时恢复已独立化因素之间的统一。而周期性走出危机靠的还是正在加深加强的流通功能颠倒式的独立化,特别是金融资本以生息资本形态强化虚拟资本,无节制地用于借贷消费和偿还债务,只顾以钱圈钱,不断提高家庭、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财政的负债率,破坏利息来自实体经济产业资本利润再分配的基础。经济危机潜在于买卖分离造成的流通手段独立化,在此基础上信用资本支付手段的独立化及其泛化,不但催化出现实的经济危机,而且固化了日益强大的生息资本食利者阶层。它们寄生于虚拟资本的自我循环,将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提升至更普遍的层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自我循环,会首先引爆金融危机,反过来导致实体经济物质再生产四环节统一性的周期性分裂。由美元纸币本位取代金本位,破坏了作为世界货币的黄金因其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两重性,而具有的储藏手段职能及其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该功能原本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货币量,现在却造成了美元霸权主宰下货币流动性的泛滥;同时也破坏了由黄金担保的世界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虚拟经济的货币符号化,加剧了实体经济物质再生产四环节分裂的持续性,以及通过危机强制统一的频发性。由货币流通手段独立性延伸的以上五种具体的货币职能及其联系,有的消失,有的被跨界滥用,有的被完全颠倒。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作用下,导致不可挽回的货币职能蜕变趋势的各种离散因素,只要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聚合或耦合,就会触发不同分布规模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是当今世界大动荡格局的直接经济成因。以交换为媒介的间接社会化生产,只能如此演化,而其交换价值基础的坚实性则不断被分解。本文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2001—2016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规模扩张,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联性下降,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创造GDP的能力增强,GDP反映实际生产活动的功能减弱。

虚拟经济的适度增长,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既要优化虚拟经济内部结构,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又要利用14亿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积极引领而非被动地应对全球虚拟资本自我循环的普遍性冲击。这是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标准。中国必须持续夯实强国的实体经济根基,做优完备的工业体系,发展与安全并重,强化对虚拟经济盲目扩张的管控。中央政府尤其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的金融配置资源的统筹体系,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引导闲置资本有序流向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