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政经SEMINAR(总第41期)

20224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政经SEMINAR(总第41期)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逻辑与测度方法为主题,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欣主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陈伟凯主持。讲座以线上形式举办,由学术志网站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达600余人。

讲座内容:

刘晓欣教授首先带领大家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虚拟经济问题的重要判断和发展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的相关论述,认为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扭住实体经济不放,必须防范虚拟经济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刘晓欣教授从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的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入手,首先分析了虚拟资本有两种增殖方式,第一种是参与产业资本循环,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帮助实现资本积聚和集中,起到了促进扩大再生产的作用。第二种是虚拟资本的自行增殖,也就是脱离实际生产过程的空转现象。其次分析了资本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中运行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和服务,第二类是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自我服务、自我膨胀,第三类是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最后分析了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创造货币收入的五种方式,分别为重复交易直接创造实际GDP;金融技术直接创造GDP;货币直接创造实际GDP;土地、金融资产价格创造GDP;庞氏债务膨账的财富创造GDP。总之,虚拟经济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不同,其主要推动力是货币资金和金融技术的进步,而不是物质生产的技术进步,它引起的GDP带有严重的虚拟性质,因此需要新的计算方法。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刘晓欣教授介绍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测度理论基础及方法。首先讲解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分类依据,以马克思生产理论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突破传统三次产业分类,将国民经济活动分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I和实体经济II,编制投入产出表。紧接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剥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测度两者关联及影响。使用中间流量矩阵测算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规模和关联度,测算虚拟经济对自身以及实体经济的后向和前向关联度,利用ROND的结构分解法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增加值进行乘数分解。

刘晓欣教授在第三节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的实证及结论。一是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规模持续扩张。次贷危机后,美、英、日等9个典型经济体脱实向虚趋势仍未完全逆转,其中美国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规模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相当于其他8个样本国家总和的两倍。二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关联度明显下降。除德国外,样本国家的下降幅度高达28倍。美国已成为长期去工业化和虚拟化的经济体,原因在于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多轮量化宽松刺激了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I长期低迷、再工业化步履维艰,虚拟经济对其拉动和支撑作用下滑;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与其关联紧密的实体经济II的发展,在过度消费信贷的刺激下,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使虚拟经济为其提供更多服务,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II关联上升。

在讲座的第四部分,刘晓欣教授指出SNA核算体系的弊端,强调要重视MPS的核算理念,重视GDP增长背后的价值创造。一是现行GDP核算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虚拟资本自行增殖可以直接增加金融服务产出进而创造GDP,现行GDP核算隐匿了经济活动的根本性质。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为实业企业融资)和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资产价格泡沫等)均被记录为GDP的增加,即便进行物量核算剔除通货膨帐因素,也无法改变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金融服务产出及所创造GDP的增加。二是采用联合国MPSSNA转换方法,处理及观察SNA数据,可以发现单纯利用SNA所无法看到的重大经济关系。70年代的美国用MPSSNA衡量均是大国,现在的美国用SNA衡量是大国,用MPS衡量是小国,SNA衡量的GDP价值缩水50%。单纯利用SNA核算,会掩盖和忽略真实的经济现象,SNA核算导致美国经济学家忽视了工业化对经济的根本意义,掩盖了美国经济虚拟化及金融危机的根源。三是我国要对国际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纠正金融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首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助推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不可忽视低端制造业的发展。最后把握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因此既要适度扩充虚拟经济总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又要抑制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规模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

在讲座的结尾,刘老师还就我国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影子银行、全球虚拟经济发展态势等问题和参会师生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政经SEMINAR”也将一如既往致力于打造政治经济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术平台,未来将举办更多公开讲座,欢迎关注!